Pre-PHD BINGO - Day 18 Part 1 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大家好,今天是学术之外的第二项:查找心理咨询信息。谈谈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曾经阻碍我寻求心理咨询的顾虑,以及如何化解顾虑。


前言

首先,我想从个人经历出发讨论一下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我的硕士项目是在美国读的。项目开始时,我搬家到一个很小很不diverse的城市,一个人都不认识,朋友只有项目里的同学。整整几个月的时间,我没有任何人可以和我说中文;grad-level的课程有大量阅读和写作,同时还要开始研究项目,同时还要TA;城市里面基本没有中餐馆,没有任何我熟悉的娱乐项目。种种压力源加在一起,我的精神状态到了非常差的程度,经常走在街上平白无故就开始流眼泪,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抑郁,但是人处在那种状态之下没有办法合理地评估自己的心理状况;我可能也有逃避心理,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健康”(而我甚至自己就是学心理学的,虽然不是咨询方向,但是基本常识和抑郁的症状表现我都是学过的)。于是那时候我觉得这一切可能都是正常的,就是grad student的日常罢了。

如果看到这篇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想法,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样的状态在grad student群体中可能是常见的,但绝对不是正常的。Grad school很难,但生活是不需要这么难的! 如果把这样的状态常态化,自己可能就不会想到要去寻求外界的帮助。那么这样的状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一切还来得及之前,我非常建议大家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师(therapist)会帮助你判断你的情况,在需要的时候帮你refer精神科医师(psychiatrist)。我自己经过心理咨询,状态提高了很多。前后一对比才知道,原来这才应该是一个人正常生活的常态。而我有一些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朋友也反馈说觉得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在下面的部分,我也会谈一下我在寻求心理咨询前的顾虑,以及我是如何处理这些顾虑的。

我还想简单讨论一下为什么建议把查找心理咨询信息安排在开学之前。以我硕士项目的个人经验来看,开学以后将会有无比多的paperwork要填,各种transition需要适应。到了真的很需要心理咨询的时候,自己可能已经过于overwhelmed而没有足够的能量查找这些信息。如果没有提前在日程表上安排出心理咨询的时间,开学后会很难挤出时间去见咨询师(比如我在学期内见第一位咨询师时就取消了session两次,直到第三次才真的去参加)。

曾经阻碍我寻求心理咨询的顾虑

  1. 我如果承认我需要帮助,是不是就说明我太弱了?
    作为一个过分要强的人,这绝对是阻碍我去寻找帮助的最大原因。所以我非常理解这样的想法,也终于想明白了如何应对这样的想法。每个人的心理状况就像一个人的身高,而学业目标就像从高高的橱柜里取东西。有些人个子高,伸伸手就能够到。像我个子很矮,我不用梯子的话也未必就真的够不到,但我可能要费老大劲蹦高才能够到。而心理咨询就像这个梯子。如果体验过站在梯子上取东西的轻松感,真的没有理由再逼迫自己去蹦高。个子矮是因为我太弱吗?当然不是。这就是我的一部分,而有时候我也只是需要一个梯子。
  2. 我需要和导师或同学提到我的情况吗?他们会不会因此看低我?
    我知道心理工作者和很多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都在很努力地发声把心理咨询常态化,改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负面看法。但在grad school这样非常competitive、以脑力工作为主的场所,我也很能理解这样的顾虑。接受心理咨询完全是private information,你可以选择是否与人分享、与谁分享。如果你不希望工作场合的人知道,你有绝对的自由不与他们分享这个信息。但如果你有能够信任的人,与他们分享也可能获得更多理解和moral support。
  3. 心理咨询是不是需要花很多钱?
    一句话回答:心理咨询不需要花很多钱!学校里面通常都会提供很多免费的资源,比如wellbeing center或counseling center常会提供一对一咨询、团体咨询、在线聊天与电话咨询。其他一些提供类似或相关资源的办公室/团体还有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LGBTQ+ center、各种文化社团和grad student association等等。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保险找到学校以外的当地咨询师。有些会在一定次数限制内报销全部费用,有些自己只需要出一个几十刀copay的价格。
  4. 心理咨询是不是需要花很多时间?
    这是我询问我上一位咨询师的第一个问题。因为grad student的日程真的很忙,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承诺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因此也迟迟没能迈出这一步。而我的咨询师告诉我,在心理咨询上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安排每周一个session这样的频率。最后我们经过讨论,觉得对我来说比较合适的频率是3-4周见一次面,每次45分钟-1小时。既不会花费我太多时间,也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沟通。结果发现这样的时间安排非常适合我,也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5. 如果用第二语言无法顺畅交流怎么办?
    可以主要查找当地提供中文服务的资源,或者问问学校的咨询中心能否refer会讲中文的咨询师。如果自己愿意尝试英文,其实也不一定有想象中那么大的障碍。我自己发现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要比学术交流中使用各种术语容易多了,实在不行连比划带说也是可以的。即使有语言隔膜,人类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相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往往感受力也高于平均水平,所以会更容易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也不妨一试。
  6. 我要是遇到了不合适的咨询师怎么办?
    我刚刚开始尝试一对一咨询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非常不合适的咨询师,而我当时因为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样的感受,也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所以没有及时要求换咨询师,而是和ta接着见了好几次面。结果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觉得自己状态更差了……后来又过了很久我才鼓起勇气再次尝试心理咨询,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很适合我的咨询师。从这个经历中我学到了两点:遇到不合适的咨询师是有可能的,不要因此完全放弃心理咨询这个选项;遇到不合适的咨询师是可以要求换人的,你不需要给对方任何过多的解释,也不用害怕尴尬。我的上一位咨询师向我强调说,这样的情况在咨询师当中非常常见。要是觉得当面不好开口,可以在portal上写信说;甚至就直接取消下一次session,从此以后再也不和对方联系也没关系。听起来好像有点冷酷,但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最重要的是你的需求、你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帮助。
  7. 学校提供的资源有限,我的情况不是非常严重,也没有影响我的学业,我的需求会不会被忽略?我是不是应该把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也是我当时很大的顾虑。而我的咨询师给我的回答是:你的需求就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帮助,你就去寻找帮助。其他的问题也许是学校官方需要解决的,但是自己不用考虑太多。如果真的很多人都表示需要心理咨询,那么学校可能会因此为大家创造更多的资源。Always put your own oxygen mask on before helping others.

没想到写了这么长…所以这个post就算是第一部分吧。第二部分我会以加拿大安省为例分享一下我查找心理咨询资源的步骤(虽然具体信息只适用于当地,但是主要流程可能其他地区也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