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小子”与女权

初高中的时候我的个性一直都是比较“假小子”类型的,小时候拒绝穿裙子,也喜欢和男生一起玩,和男生朋友之间都是彼此称兄道弟,经常被人叫“哥”。

“假小子”的福利

可能因为这样的形象,我从小就没有被人轻拿轻放过,所以性格刚强独立,而没有陷入波伏娃所描绘的的女性面临的诱惑和陷阱。

在学习方面,从小我数学就很好,当然也听过老师更鼓励男生学数学,说女生数学就是差,但我那时候对此不屑一顾,也许一定程度上是出于那时对女性身份的自我不认同而认为他们说的不是我。我从小学到大学就是一直做班干部、参加学校组织。如果在一个没有组织者的团体中,我会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领导者的角色,也很喜欢主动组织一些活动。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接受了正反馈(虽然没有男的得到的那么多),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挺普信的。后来打算出国,家里也比较支持,没有受到什么阻拦。后来才反思,不知道这样的“优待”有多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我性格中的“男性特征”。

在生活方面,亲戚中很少有跟我催婚的,我以前只是觉得自己幸运,可能没有遇到奇葩的亲戚,但是也没准是因为我和他们心目中传统的女性形象不一样,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和我交流。我小时候倒是经常被我妈说要多化妆、学做饭做家务,但是可能因为我的性别反思是从小就开始的,对于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从来都是剧烈反抗回去,最多给我带来了一些精神压力,但我从来都不曾默默接受。

至今为止,我非传统的性别表现为我带来的最大”福利“就是,我因为觉得与身边的环境不相符而一心想跑出来,所以最后也跑出来了。

但”假小子“为我带来的就全部都是好处吗?

”假小子“的困境

这样的形象曾带给我和其他女孩不一样的困境。我记得当时身体开始发育,女生开始穿内衣。因为我的形象不是传统女性,小时候还能一起玩的男生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性别差异,可能觉得很不自在,我偶尔穿一次裙子经常被大家大惊小怪,被叫过“人妖”,玩得疯一点被班主任评价“不像个女生,不自爱”。而穿男性服装时又会被人评价“哗众取宠”。后来墙内社交媒体又发明了“汉子婊”这类的侮辱性词汇,让我一度不知道该如何自处。

成年后,我得到的待遇也经常是很混乱的。有的时候会被男的看成“自己人”,被其他人看成“有男性特征的人”,而得到一些利益。而有的时候也会被人一起并作女性的群体,比如也会被忽视、被性骚扰等等。由于这样的混乱信号,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也比较混乱,过去会觉得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可能以前抑郁也一定程度上和这样的经历有关。虽然我现在仔细想想,即使是混乱的信号,大概也比一致的枷锁信号要好一些吧。至少我得到的打击是明面上的,而不像温水煮青蛙让人丧失斗志。

我的女权意识转变

其实我刚刚开始接触女权的时候我想的也是“你们老说女的不行,那我是女的,我看我也挺行的”,可能也有点向男权交“投名状”那样的意思。直到后来才慢慢开始明白,我们需要追求的不是人人都要有刚硬的性格,而是要更接受多样化,给“女性特征”去污名化:温柔不等于弱势,生育并不是给公司“添麻烦”。

可以说,如果我鼓励更“女性化”的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我的“男性特征”优势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1)有研究表明女性领导人身上的一些“男性特征”往往会backfire,让人对她产生的印象更差。这件事本身也说明了性别的不平等。2)一直要强的男性形象也很累啊,我也想在一个崩溃大哭也会被接受的环境生活工作。

我现在明白了真正在社会上获得福利的只有传统直男,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并不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认同,而是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认知。所以任何不被社会认为是“第一性”的群体,理论上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打压,可能具体的打压方式不同,但命运是一致的。

现在说起女权,我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支持,也在能力范围内更愿意帮助女性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我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学会成为女性群体真正的同盟。

(本文由她乡关于性别表现和女权的讨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