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次初到海外(美国北卡vs加拿大安省)

我在美国北卡读研2年+工作1年;在加拿大安省读博ing,到现在刚刚1年。

第二次搬国家比第一次心态轻松了很多,毕竟是从美国搬到加拿大,语言和文化方面都几乎是无缝衔接。但是来到一个新国家、学校总还是要有适应的过程,所以下面分享的大部分内容对于两次搬国家都适用。

融入环境

支持我孤身度过在海外日夜的最大动力就是我交到的朋友们和我的同学们。对我融入本地生活最最有帮助的就是和本国人合租。在美国的室友是项目里的同学,是拿到新生清单后她主动给大家发邮件找室友,我回复了她,然后一起找的房子。在加拿大的室友是学校Off Campus Housing Facebook小组联系到的,也是同校的研究生同学。

我的两位室友都是Asian American/Canadian,所以一方面来说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可以彼此理解;另一方面她们又有本国人的经验,在语言和生活方面帮了我很多。更实际的方面是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没有当地国家的推荐人或银行账号,自己租房是比较不容易的。和本国人合租在流程上就要容易很多。

再展开讲讲,语言方面等于是要逼迫自己日夜说英文,所以提升很快。语言水平达到了,和其他人交朋友也觉得自信很多,在课堂上也更容易参与讨论。在和本地人的大量交流中,对当地的文化习惯也有了很多了解,一些细小的生活必须事项(比如办银行卡、电话卡、购物等等)也少了很多磕磕绊绊。

日常生活方面,尤其是做饭,亚洲人的饮食中会涉及很多调料和重油烟,如果对方不是有类似的饮食习惯,就可能会因为气味和烟产生矛盾。两个人都吃得类似就避免了很多矛盾。总的来说能够和她们做室友我觉得很幸运。

当然,我也加入了当地的一些微信群,平时买卖二手、约车同行都很方便(这样的交友方式基本是找到一个当地的中国前辈就能认识好几个新朋友)。还有认识当地的中国人(尤其护照和签证情况一致的人),在办理一些手续时可以大家互相参考。

我觉得作为国际生,不需要只和中国人混在一起,也不需要刻意只和本国人混在一起。既然我们有双重背景、会说两种语言,何不借此扩大社交圈,从两种途径建立联系呢!

难免吃苦

刚出国的时候觉得自己憋着一口气,特别想证明自己,但是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真的很难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所以绝大部分的夜半流泪都贡献给了这样的不平衡。

可是后来日子就越过越顺畅了。语言能力上升,也对当地环境更熟悉,所以那些很难的事情也变得不再那么困难。刚出来的时候去餐馆点个餐都觉得难到不行,又怕自己说不清楚耽误别人时间,所以其实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敢点自己真的想吃的东西,都是点最方便说的东西吃。上课的时候因为班里只有两个中国学生(后来另一个学生还退学了…),发言更是小心翼翼,要组织很久语言,在纸上打草稿,然后才敢发言。出国一年左右,我已经可以和Uber司机聊天了,去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敢在会场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提问了(当然就那么一句话也是写在纸上排练了十几次)。再后来,在走廊也能和教授打招呼说几句笑话了。再再后来,还会主动帮系里接待新生。感觉自己在国外就是一个不断解锁新功能的过程,每一天都在成长。

人的脸皮真的会越来越厚,每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过去的自己,真的为自己的变化而骄傲,也为人的适应能力而惊讶。想要告诉大家,那些出国前担心的事情(比如因为语言和文化闹笑话、遇到生活的困难)的确可能会发生,但是发生了也没有那么可怕。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重中之重:车

在美国的三年和目前在加拿大的一年期间都没有买车。现在想想还是很遗憾的。美国北卡非三角区没有车的活动范围基本只有家和学校两点一线,非常不方便。加拿大这边公共交通更发达,但仅限日常生活,要是想去周边划船爬山,那没有车就是不可能的。

还有后悔的一点是没有在美国把驾照考了,这样来加拿大就可以只参加笔试换驾照。在加拿大考驾照据说难度比美国高很多,而且时长真的会拖很久。

(如果短时间内没有买车的能力或计划,那么一定要抱一个有车的朋友大腿!!)

学校资源

学校提供的资源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student wellbeing center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我参加过小组咨询(group therapy)、个人咨询,还有专门针对grad student的个人咨询。

我还参加过LGBTQ+ Center举办的若干活动。找工作的时候使用了career center的改简历服务。

我的HPV疫苗和短效避孕药都是从student health center打的/开的,避孕环是在校医refer的保险覆盖的校外医院上的。

日常的话学校的健身房蛮好用的,通常都是包含在学生费里面,设备齐全也比较新。

积极参加学校/系里举办的活动可以获得免费食物ww。

这些都是大部分学校应该会提供的资源,用关键词Google”学校名+therapy/mental health/LGBTQ/housing/career/…”一般都能找到相关信息。

北卡vs安省

我在北卡和安省都是在不太知名的小城市,以下感受可能比较适于小城市的体验。

生活成本(北卡 = 安省)

房租北卡比安省低,其他方面都差不多。但是毕竟北卡是花美元,安省是加元,如果还是需要家里提供经济支持的话,那还是安省相对便宜一些。科技产品是美国远远比加拿大便宜,就算算上汇率差异也是美国便宜。

吃喝玩乐(北卡 « 安省)

北卡非常荒漠,本市没有亚超,很少有亚洲餐馆,没有车就会过得很惨。其实有车也没太多玩乐,自然活动居多,比如hiking,kayaking,冬天的时候室内溜冰…

安省这边人口密度比较大,公共交通更加便利,没有车的话基本吃喝也都没问题,只是玩乐的选项要少一些。虽然我在的城市很小,没有大餐馆大超市,但是很多国家的食物也都能吃到,都是小餐馆。玩乐的选项也是自然活动居多(同上)。

气候(北卡 » 安省)

北卡全年都温暖湿润,冬天也不会太冷,南方城市真的气候好没得说!唯一一点不好是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大的美洲大蠊(巨大蟑螂),我在北方长大没有见过这种架势,真的蛮吓人的。。

安省这边冬天会比较冷,会有大雪,需要穿厚羽绒服和防水雪地靴。但还是没有我老家冷,所以对我来说还好。因为城市沿湖,五月的时候湖边昆虫比较多。

治安(北卡 = 安省)

两边都差不多,都是比较安静祥和的城市。夏天的时候安省这边要更热闹一点,因为很多旅客从外地过来湖边玩。因为北卡那边人行道也很少,所以晚上我也出不去门。来了安省以后有时候我半夜失眠就会凌晨一点-三点去街上散步,也不会觉得太害怕(也可能是我心大),街上也没什么人。

政治氛围(北卡 < 安省)

我在的两个小城市都是白人居多,亚洲人比例在2-3%左右。日常生活总难免觉得self-conscious,两边都差不多。

北卡基本是常年红州,虽然不是深红,但是宗教(基督教)气息很浓郁。我所在学校Trump还来做过演讲,政治气息可想而知。。

安省这边感觉政治倾向更liberal,比如downtown各种小商家窗口都有彩虹旗,公交车上会直接张贴堕胎公益广告等等。对待移民的政策加拿大明显优于美国,不会故意设阻。

学习/工作环境(北卡 = 安省)

申请博士时我投了三个国家(美加英),包括加拿大的主要考量就是移民。学习氛围比较看具体学校啦,学术培养模式整个北美都类似,我觉得两边质量都挺高的,是认真地在搞学术而不是灌水。可能区别是美国比加拿大资金更充足,但是毕竟地理位置很接近,我们参加的学术大会都是一样的。

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因为安省对博士毕业生的移民政策比较好,想到未来不太需要担心被迫回国,在这边的日常生活中心态也会比较松弛。

其他补充

还想帮大家列个出国后的必办清单:

  • Tax number/Social Security Number/Social Insurance Number:要早办,没有就不能打工
  • ID card/driver’s licence:办了就不需要拿护照到处走了
  • 手机卡:虽然有人会选择一直用国内手机号的漫游功能,但北美需要电话联系的场合真的比想象中还多。有的网站只能输入10位当地号码,所以当地手机卡真的必备。我一直使用prepaid手机卡,月费很便宜,记得每月按时提前缴费就好
  • 银行卡:同上,虽然有人会选择用国内银行卡的海外功能,刷倒是也能刷,但是办当地银行卡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些网站付款要求必须使用当地银行办理的卡。能办信用卡就早办,就算是学生版本只有500刀1000刀额度的也可以,提早积累信用。
  • 学生卡和保险卡:学生的保险一般是从学校走,确定了住处后就要记得在学校系统更新地址,这样不会耽误学校寄卡片的时间。学生卡和保险卡都很重要,要随身带着。拿着学生卡还会时不时遇到各种打折优惠。

这些是我想到最重要也是比较紧急的手续,落地后要尽快办好。希望读者海外生活一切顺利哦!


首发她乡·她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