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E7 The one who survived her comps

博士资格考结束了。考试前千盼万盼;接到消息说通过的一瞬间,我的全世界都放着烟花。而一切结束的两天后,仅仅两天后,却觉得一切平静得几乎让人抑郁。人生的每一个里程碑,似乎都是获得前比获得后更让人激动。

准备资格考时复习到的一个现象叫影响力偏误(impact bias),讲人通常来说很不擅长进行情绪预测,总会高估个别事件对未来的自己的影响,无论好坏。理论对此现象有两个解释,一是人常常会低估自己的调节能力,其实人的心理弹性很强,对于看似会改变生命的事件,也总有办法接受并继续自己的日常生活;二是人们在进行针对事件的情绪预测时,大脑会把重点都放在眼前的这个事件上,而忽略了生活中还会发生很多很多其他事件,而自己的情绪总是由这些大大小小好好坏坏的事件共同决定的,所以单一事件的影响实际并没那么大。

我能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却仍难免沉浸在目前稍显负面的情绪当中。这也许是心理学人要共同经历的悖论。理论归理论,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和每一个对理论并不知情的“被试”并没有什么不同。也会因为考试而焦虑紧张,也会因为失恋而痛苦心碎,也会因为爱而满心欢喜,也会因为重大里程碑过后的空虚而迷茫无措。

我回想过去的一个月。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从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开始是强迫自己为考试而学习,满肚子牢骚。后来那些书和论文读着读着,又似乎找回了第一次对社会心理学钟情时“初恋”的感觉。本科时我曾在所有分支之间犹豫不决,喜欢认知心理学的严谨和技术性,也喜欢发展心理学贯穿生命的包容性。而咨询心理学,它似乎是每个外行和初入行的内行心目中的神圣分支,是很多很多人选择心理学的初心。我也不落俗,当初读心理学是想了解抑郁症,想知道为什么很喜欢的大姐姐手腕上布满烟疤。而后来越接触研究越喜欢,最终到底是选择了社会心理学,放弃了咨询师的道路,而成为了一个研究者。现在回想起来,这的确是最适合我的方向。我喜欢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道理,也喜欢自己是社科研究者这个社群中的一员。准备考试的过程很难,但偶尔读到一篇喜欢的论文,那一瞬间的兴奋,让我觉得我为自己选择的道路正是我想要的生活。

资格考不像学位,没有证书可以拿。但从此以后我终于可以自称 PhD candidate 而不是 PhD student,也终于加入 ABD 大军的一员。资格考在有些学校称为 comprehensive exam,强调其范围之广;在有些学校称为 qualifying exam,强调其门槛之高。其实跨过来以后,觉得那道高高的门槛其实并没有那么高,的确像其他高年级学生所说,只要好好准备都能过。但这到底是过来人对事件的再评估,考试之前可真是觉得心惊胆战,生怕自己被退学。考完试最大的收获大概是自信心上升了不少,现在再说起各种理论,也能起个唬人的效果。但走在校园,自己仍然是一个最普通的研究者。终身学习,前路仍漫漫。